本报记者 刘诗瑶 谷业凯
4月25日,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焚烧发射。 新华社记者 连 振摄
1月29日,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在中心舱模拟器中练习(资料图片)。 徐 部摄
4月25日,航天员叶光富(左)、李聪(中)、李广苏在出征典礼上。 新华社记者 李 刚摄
2月5日,神舟十八号航天员进行植物授粉(资料图片)。 徐 部摄
4月25日,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发射现场。 本报记者 李思尧摄
4月25日20时59分,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焚烧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别离,进入预订轨迹。2024年度我国初次载人发射使命获得圆满成功。
这次使命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使用与发展阶段的第三次载人飞翔使命,是工程立项施行以来的第三十二次发射使命。本次使命具有什么特色?飞船和火箭进行了哪些技能改善?将展开哪些新的空间科学实验?
主电源储能电池从镉镍电池到锂离子电池,飞船技能逐渐迭代晋级
作为航天员完成六合往复的“生命之舟”,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技能日臻老练、功用益发优胜。精雕细镂是航天人坚持的原则。通过技能部分进步,飞船逐渐迭代晋级,航天员才干继续“感觉良好”。
电源分体系是神舟飞船很多分体系中最为要害的体系之一。无论是为整船飞翔供给电能的主电源、保证航天员安全的应急电源、为回来舱供给电能的回来着陆电源,仍是为轨迹舱和回来舱供给火工操控动力的火工品电源等,都可以被称为飞船的“心脏”。
相较于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和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电池容量更大、体系可靠性更高,能更好支撑载人飞翔使命。据介绍,在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上,主电源储能电池由镉镍电池改成了锂离子电池。
此前,锂离子电池已成功在我国空间站、货运飞船等航天器上使用,安全性可靠性已得到广泛验证;锂离子电池的比能量更高、循环寿数更长、高倍率充电更佳,并且能为整船减重50公斤左右。锂离子电池的充电方法亦有立异。研发人员选用了全硬件的充电操控方法,安全冗余选用三重冗余操控方法,每一种均可独立展开工作且互为备份,相当于为电池安全上了“三重稳妥”。
神舟飞船还有不少改善之处。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设备的外表操控器使用软件,发挥着“才智帮手”的重要效果。飞船各分体系运转时,会发生很多数据聚集至数管分体系。外表操控器使用软件能将这些杂乱的参数加以转化,变成航天员可以直观辨认和操作的内容,并在外表上明晰地显示出来,有助于进步航天员执行使命的功率。
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场流程已由空间站制作初期的49天缩减到30天
有着“神箭”美誉、托举神舟飞船顺畅进入太空的长征二号F火箭,也进行了技能优化和改善。
我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专家表明,现在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的可靠性评价值,已从0.9896进步至0.9903,安全性评价值达0.99996。看似细小的数字改变,背面是研发团队对火箭更高安全水准的不懈寻求。
与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比较,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进行了32项技能状况改善,触及火箭产品和地上设备等多个方面。
研发团队还不断探求发射场流程优化,实在进步火箭零配组件的出产功率、设备功率以及测验功率。
例如,在火箭扣罩厂房里,之前操作人员需求乘坐升降车上下移动,在纵向别离面上,自上而下衔接解锁组织,使两个火箭半罩“合二为一”。启用新的合罩操作平台后,操作台由单层晋级为四层,完成了并行操作,合罩时刻由12个小时缩短为8个小时,合罩功率进步30%。
现在,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场流程已由空间站制作初期的49天缩减到30天。
除了飞船与火箭,各分体系都在继续进行技能优化,在细节上不断寻求完美。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顺畅入轨后,与空间站中心舱施行径向交会对接。这也是继神舟十六号载人飞翔使命之后,我国在空间站使用与发展阶段第2次施行径向交会对接,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空间交会对接制导导航与操控技能的进一步老练。
交会对接中,由我国航天科工集团自主研发的高精度加速度计组合发挥着重要效果,它是载人飞船在交会对接阶段的专用惯性丈量设备,可以在微重力环境下精准丈量加速度,将飞船在太空中发生的极端弱小加速度转化为电流信号,并准确“翻译”成飞船操控体系“听得懂”的频率信号,协助飞船掌握速度、方位的毫厘改变,为飞船在轨运转和交会对接供给必需的实时数据。
为了打造舒适的舱内环境,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上设备装备了我国电科集团研发的各类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可以实时丈量各体系内的压力、温度、湿度、气体、生理等信号,以此判别舱内的环境参数并随时调整,更好保证航天员生理安全和工作使命的顺畅展开。
我国空间站将构建空间水生生态体系,展开各具特色的空间科学实验
本次神舟十八号乘组执行使命期间,将展开各具特色的空间科学实验。
随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上行的,包含“空间先进水生生保体系要害技能研讨”“微重力环境调控植物干细胞功用和结构的分子网络研讨”“蛋白与核酸共来源及暗码子来源的分子进化研讨”“空间用固液复合光滑资料的规划、界面效果机理及舱外验证”等4项科学实验。上行样品及设备总重量约35公斤。
我国科学院空间使用工程与技能中心研讨员仓怀兴介绍了这些空间科学实验的根本情况。首要,我国空间站内将构建小型水生生态体系。由我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讨所、上海技能物理研讨所承当的“空间先进水生生保体系要害技能研讨”项目,将在轨建立一个由斑马鱼和金鱼藻组成的小型水生生态体系,研讨空间环境对鱼类成长发育、生态体系运转与物质循环的影响。此外,还要解析空间环境对脊椎动物成长发育与行为的影响,为空间密闭生态体系物质循环研讨供给理论支撑。
其次,将在太空中探求植物干细胞微重力影响。由我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讨所和北京大学承当的“微重力环境调控植物干细胞功用和结构的分子网络研讨”项目,以形式植物拟南芥的植物茎尖干细胞为研讨目标,解析植物在空间微重力环境中干细胞形状功用与基因表达的改变,为定向规划习惯太空环境的空间作物供给理论支撑。本项目上行了100余粒拟南芥种子,将在空间站进行为期4周左右的培养成长,后由航天员进行植株收集,并在零下80摄氏度冷冻固定,最终随神舟飞船回来,交给科学家展开地上研讨。
另一方面,还要探寻生命来源的分子暗码。厦门大学等高校院所的科研团队使用空间站长时间微重力环境,展开“蛋白与核酸共来源及暗码子来源的分子进化研讨”项目,从分子水平上探求根本生化反应对微重力环境的呼应特色,将为生命的化学来源中蛋白核酸共来源理论体系供给重要的科学依据。
此外,还将在太空中进行冲突学范畴的研讨。由我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讨所承当的“空间用固液复合光滑资料的规划、界面效果机理及舱外验证”项目,规划开发了有关资料,希望在苛刻的空间环境中完成机械运动的“超光滑”或近零磨损,在科学上提醒光滑资料在实在空间环境中的光滑演化进程和损害机制等。本项目上行了球盘、轴承冲突测验样品和静态舱外露出样品共20余件,通过半年左右的舱外露出实验后,会随神舟飞船回来,并交给科学家进行地上研讨。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26日 11 版)